雖然中國汽車行業在技術和市場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發展,但難以一直維持高速增長。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,2017年,我國汽車產銷2901.54萬輛和2887.89萬輛汽車,同比增長3.19%和3.04%,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1.27個百分點和10.61個百分點。
與此同時,汽車業的企業數量依然在高速增長,2017年末有1.47萬個企業,虧損企業的數量也不斷增加,2017年汽車制造業虧損的企業達到1850家,比2016年增加266家。
根據多家車企陸續發布2017年年報發現,國內汽車行業分化逐漸明顯。去年,上汽集團以8706.39億元依然位居國內車企營業收入第一,同比增長15.10%,是國內賺錢的汽車集團,凈利潤為344.1億元,同比增長7.51%,凈利潤率是3.95%。吉利汽車和廣汽集團等車企得益于銷量的快速增長,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皆出現高速的增長,其中吉利汽車2017年營收為927.61億元,同比增長73%,凈利潤為106.34億元,同比增長108%;廣汽集團2017年營收為715.75億元,同比增長44.84%,凈利潤為107.86億元,同比增長71.53%。
其中,廣汽集團以15.07%的凈利潤率成為國內汽車行業整車上市公司中利潤率高的車企。廣汽集團內部人士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該企業自1997年成立以來,產銷量從1999年廣汽本田的1萬輛左右,到2017年廣汽集團年產銷量首次突破200萬輛,除了旗下合資企業和自主企業的銷量均實現快速增長之外,與其長期與豐田、本田等跨國車企合資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也密不可分。同樣在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的吉利汽車,也抓住了中國汽車業的黃金發展契機,通過收購沃爾沃等國際車企快速提升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,去年一躍成為自主品牌好,凈利潤率也達到10.93%。
不過,國內車企盈利能力參差不齊,有部分車企陷入虧損的泥沼。2017年,海馬汽車的凈利潤虧損9.94億元,而其2010年到2016年的凈利潤一直是正數,其中2016年盈利2.30億元。而一汽夏利則是跌跌不休,2017年更是巨虧16.41億元。
今年一季度,跨國整車巨頭的利潤表現不容樂觀,通用、現代等車企的凈利潤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。而國內一些車企的表現也令人擔憂。由于市場競爭加劇、銷量下滑和內部產品結構調整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,海馬汽車虧損不止,一季度再虧損8638萬元。受新能源補貼退坡等政策影響,新能源龍頭企業比亞迪的凈利潤大幅下滑,今年第一季凈利潤是1.02億元,同比下滑83%,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虧損3.29億元,而上年同期為盈利4.46億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