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海信電器公布的一季報中,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1.91%的原因,另外其毛利率為13.64%,創下16年新低。
數據顯示,2017年海信來自國外的業務收入為123.84億元,占比40.45%,毛利率為2.8%。
雖然2017年的銷售數據顯示,海信依靠推出大屏的超高畫質彩電,與索尼三星硬碰硬,但從以上零售數據的均價可以看出,在中國市場內,高端梯隊仍屬于索尼、三星、LG三大外資企業;而位列第二梯隊的海信、TCL只能算中高端;在國際市場,長期占據高端市場的索尼、三星,更是不容易被替代。
此外,在2017年,整個彩電市場品牌表現為國產品牌同比下降8.9%、外資品牌同比增長25.4%,互聯網品牌同比下降33.3%,這組數據讓所有的國產品牌包括海信在內都感覺到了危機感。
2017年,線下數據顯示,僅有夏普、索尼、飛利浦實現了量上的同比增長,尤其是夏普實現了69%的高速增長,而海信量上同比縮減了18.9%,三星、LG更慘;值得注意得是,三星和索尼額占比和量占比差距相對較大,這項差距其實代表的是價格水平,間接反映各個品牌的高端程度。
而根據2017年線上數據,國產品牌除互聯網品牌外都實現了增長,其中小米出現了爆發式增長,量漲幅同比上升154.1%,而海信僅有6.4%的量同比增長;對于外資品牌來說,仍然是夏普,飛躍式增長了234.5%,三星、索尼分別增長20.8%、8.9%;值得注意得是夏普的額占比已經快接近海信了。
綜上數據,我們可以發現,在去年,外資品牌尤其是夏普的增長,無論量上還是額上無疑對海信產生了威脅;在國產品牌中,以智能家居為主的小米爆發,也在侵蝕著市場份額。
在消費升級背景下,高端和智能成為關鍵詞,三星、索尼的高端已深入人心,而小米在智能方面的造詣也是有目共睹,海信身在其中,可見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