充電樁行業第一股特銳德,虧慘了!據了解,不光是特銳德,國內充電行業老大哥國家電網、南方電網、星星充電、普天新能源等充電樁行業翹楚全部虧損,無一幸免。顯然,這并不是某家企業表現失常,而是整個新能源汽車充電行業出了問題。
截至目前,電動汽車市場保有量越來越大,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79.4萬輛和77.7萬輛,累計保有量達到180萬輛,占全球市場保有量50%以上,連續三年位居世界前列。而這其中9成皆為需要充電的電動汽車,充電設施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因素。但目前的充電樁遠遠落后于電動汽車的增長速度。按要求,車和車樁的比值應該為1:1,而我國目前電動汽車保有量和公共充電樁的比值僅為8.6:1,差距明顯。
那么,充電樁的推廣速度為什么這么慢?據分析,充電樁建設前期投入大、商業模式不清晰、盈利困難等問題導致很多企業望而卻步。目前充電樁市場上有百余家運營商,而國家電網、特銳德(特來電)、普天、萬幫(星星充電)作為前四大運營商占據了86%的市場份額。這四大運營商普遍存在一個致命問題:收回成本周期長。
影響收回成本的關鍵因素在于電樁的充電利用率。截至2017年底,我國充電樁保有量達45萬個,其中,公共類充電樁21萬個,私人充電樁24萬個,目前市場中私人充電樁空閑率高達75%。經測算,如果每個直流樁利用次數為每天8次,那么這座樁才能實現盈虧平衡。但現實情況是,大部分充電樁平均每天被使用的頻次在4次左右,這也意味著,企業每天只能通過充電收回運營成本的一半。按照目前的收費標準,一根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五年時間。
充電樁企業普遍虧損,充電站的情況也不容樂觀。雖然充電站中的充電樁比較集中,容易進行統一的運營管理,但也正因如此,充電站需要付出額外的管理費用,且需要面臨更高額的土地成本、新建大量配電網設施,還有與充電樁無異的損壞風險,這些都是充電站難以盈利的癥結所在。不僅如此,充電站的維護也出現了難題——企業額外增加了的成本。
正是由于上述種種原因,在消費者提出“充電難”的同時,運營企業也叫苦不迭。即便政策層面也在不遺余力的推廣充電樁,但這么多年過去了,這個行業卻像扶不起的阿斗,似乎仍是一潭死水。不可否認,充電樁帶有基礎設施的性質,投入巨大、回本周期長已是業內共識,現金流是“命門”。對于樁企來說,如何提高電樁使用效率,縮短收回成本周期是扭虧為盈的關鍵所在。